日期:2025-10-17 19:03:04
日期:2025-10-17 19:03:04
参赛资格抽签于10月16日12:00完成
抽签结果
以下提供不同抽签结果的个人策略以供参考
1. 已抽中
显示“已获得参赛资格”的队长请注意:10月17日-20日,赛事工作人员会添加你的微信,联系你加入比赛群,只有入群后参赛资格才被最终确认,所以请一定注意添加微信的请求。(如果微信没有响应,工作人员会继续用短信和电话进行一次联系)
注:获得参赛资格后,队员无法自行退出,只能联系队长进行操作。若有队员退出,队长应删除退赛队员,重新邀请队友或“公开招募队员”(系统默认开放不足5人的中签队伍报名)。
2. 候补
如果队伍状态显示为“候补”,意味着你的队伍并没有中签,有以下方案可供选择:
展开剩余92%方案1:等待替补
若你报名的场馆有中签团队退出,候补队伍将按照报名时间先后顺序递补成为参赛队。因为中签后退出的队伍非常少,因而本方案成功概率较低;
方案2:改换场地
寻找其他未报满的场馆继续报名。改换场馆的队伍,工作人员会依照时间顺序依次审批,先到先得。
小贴士:由于赛事场馆都在长三角地区,交通比较方便。个别热门地区的候补参赛队可以尝试长三角阅马游的方式,报名其他省未满场馆,周六参加比赛,周日当地游玩,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。
方案3:化整为零
队长可与队员商议解散队伍,由队员各自寻找已中签但有队友退出的队伍报名加入。
*改换场地后的队伍如果一直未获审批通过,是因为有其他队伍在你之前转移到该场地,因而该场地已经报满
报名通道继续开放
人数未满的部分赛点以及有队员退出的队伍将继续接受报名,时间将持续至10月24日16:00。工作人员会按照时间顺序手动审批新报名队伍,已中签队伍的队长可以手动审批新队员加入。
赛前准备
阅读参赛须知
工作人员会在参赛群内发放“大赛参赛须知”,请队长转发给队员认真阅读。队长应负责确定参赛场地的具体位置,交通路线,附近设施,并和队员约定现场汇合的方式等。
学习阅读方法
阅马大赛是属于每个阅读者的推广阅读的机会。组长可以在开赛前组织队员阅读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的相关章节,也可参考以下两篇推文里的阅读策略:
做好团队建设
阅读群体是支持个体培养和坚持阅读习惯最为有效的因素,在熟悉的阅读群体里交流和分享阅读感受,可以极大提升阅读效果。大赛“小组参赛机制”的目的就是推动阅读群体的形成。不管队友本来就彼此认识还是素昧平生,希望能够经由比赛结合成一个固定的阅读小组,持续推动参与者保持阅读习惯。要做到这点,组长是其中的关键。赛前组长可以提前建好参赛微信小群,提前与组员一起研究赛事须知、学习阅读方法,交流阅读经验。并且发动大家设计阅马大赛一天的安排,让这一天成为小组美好的回忆。
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由上海图书馆和阅读马拉松发起,联合南京图书馆、浙江图书馆、安徽省图书馆共同主办,是面向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大型阅读公共赛事,2025年大赛轮值馆为上海图书馆。参赛者需要在6小时内完成一本未上市新书的略读和通读,推动身边的朋友了解和认识阅读,形成对阅读的“共同记忆”。自2018年至今,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已连续举办8年,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线下阅读赛事。
比赛时间
10月25日10:00-16:00
比赛地点
常州市金坛区图书馆
主办单位
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
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
阅读马拉松
联合主办
常州市金坛区图书馆
感谢上海三联书店提供比赛用书
10月25日
我们相约图书馆
让世界
看见阅读
“我们与阅读”优秀作品选登
对我来说,每天定好手机提醒,当“7点日常阅读2页”这行字跳出,在踏入通勤地铁的那一刻,是我主动选择把时间交给阅读的时刻。无论是用耳朵听还是用眼睛看,通过阅读书籍,我的大脑开始运转,直到下了地铁,我的晨读告一段落。有阅读的日子,通勤的时间也变得丰富起来。
——蔡春华
那一年我们虽然组队成功却遗憾没有中签参赛,5个来自不同领域的80后一拍即合决定自行读书,启动领读人计划,每个人带领其他人读自己想读的书,不追求数量,而是像品茶一样,去精读每一本书。
每个季度我们约在杭城的各个茶馆/茶书房相聚,一边品茶,一边谈书和生活,每年4/23世界读书日必相聚,这样的定期聚会我们已经坚持了三年;每次相聚,包里装着共读的书,心里装着迫不及待要分享的感悟,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感悟,结束时总是意犹未尽,期待着下次的相聚。
——陈梦婷
2020年开始,我与两位好友一拍即合,成立了“小水滴读书吧”读书会,初心就是能在群体力量的帮助下,把阅读习惯一直保持下去。结果远超我们的预期,不但阅读变成了我们的“家常便饭”,还在时不时组织的主题讨论活动中,来上一份“阅读盛宴”。大家一起共读,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,延展了我们的视角,看得越多听得越多,越发从内心深处理解了人与人的不同,真正能够接纳不同善用不同,那个内在的世界,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,激起更多的探索欲。在读书会活动中,不但我们自己受益,来参与活动的书友也纷纷反馈,与我们一起阅读并参与活动对她们的帮助,让她们也开始从向外求转为向内求,并在这样的改变中体会到了和谐和幸福。听到这样的反馈,让我们感受到做读书会这件事变得更有价值了,我们自己每天的情绪状态也开始越来越稳定。让自己和更多人受益,变成了我们源源不断的能量库。
——杜鹃
阅读,贵在坚持。把读书养成一种习惯,我开始记录自己的阅读习惯,自2023年1月至今的970天读过493本书。这是我为自己的人生重开的一个篇章,从刚开始的茫茫然遇到什么就读什么,到现在可以对出版社、作家、编辑、译者都有基本判断,精读、速读还是放弃,都可以做到“一目了然”。记得以前中学老师说,“学累了语文,你就做套数学卷子休息一下”,全班同学狂笑嘲弄。现在,人到中年,却意外发现此言真至理也。如果林达的《历史深处的忧虑》看累了,就看看阿图·葛文德的《最好的告别:关于衰老与死亡,你必须知道的常识》。当在莫言的《红高粱》里深陷痛苦感情中,也可以转到岩井俊二的《情书》中缓解一下对对岸那个民族的仇恨。如果文学看多了,可以看看医学,心理学看累了就换换政治和哲学。实在太困了,读不进去,可以看东野圭吾,好多次熬夜不眠就是因为要把野叔的故事读完;失眠了,可以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大家的作品(翻译也是早期的越好),艰涩绕口长长一段俄式名字实在是“催眠神药”。三年来,那些久闻大名从未读过其只言片语的作者,现在已经和我如穷游途搭路上的驴友一般亲切。从王小波、三毛、莫言、安东·契诃夫、弗兰茨·卡夫卡、加西亚·马尔克斯,到乔治·奥威尔、太宰治、伊塔洛·卡尔维诺、阿尔贝·加缪、若泽·萨拉马戈、阿尔贝托·莫拉维亚、林奕含、孔枝泳、丹尼尔·凯斯、菲利普·迪克……他们或者陪我玩笑、或者与我共度一段旅途、或者和我打禅机讲寓言、或者虐我千百遍,或者让我愤世嫉俗,更或者只是让我替换进局外人的人生中去体会“人间失格”……如果人生是一趟单程旅途,只有阅读可以把这单一的线性拓展为无数的可能性。
——郝明
2024年,我们举家搬迁到杭州,初到杭州时,我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,没有朋友,也没有熟悉的地方,心里难免有些失落。直到有一天,我在网上看到杭州有 “阅读马拉松” 活动,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。
活动当天,我和几百个热爱阅读的人一起坐在图书馆里,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,虽然整个过程很紧张,但当我完成阅读,和身边的人交流读后感时,那种熟悉的亲切感又回来了。活动结束了,我们临时组队的群却没有散掉,直到今天,群里依然活跃,我们经常互相推荐好书,共同交流学习。
渐渐地,我在杭州认识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周末时,我们会一起去书店看书,一起参加文化沙龙,原本陌生的城市,也因为这些书友而变得温暖起来。阅读,就像一根纽带,将有着相同爱好的人连接在一起,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知音,不再孤单。
——寇梦茜
阅读马拉松比的不是速度,是定力。规则简单到近乎苛刻:六小时,一本书,读到最后一页,中间不得离场。生活却复杂得多——加班、通勤、父母电话、孩子作业,像潮水一样往脑子里灌。我们练就的本事,不过是在翻开扉页的那一秒,把世界调成静音。指尖触到纸面,心跳自动降到低频,地铁的轰鸣、键盘的噼啪、微信的红点,统统退到书脊后面。那一刻,不是逃避,是下潜,是把自己放进文字的深潜舱,让肺叶适应另一种密度。
四年里,我们争论过译本优劣,也沉默过整章;吐槽过书“难看至极”,也为一个注释笑到拍桌。奖杯最亮的光,是灯光倒映在书页的暖斑,像给文字加了一层柔焦。那束光里,兔子杰的耳机漏出古典乐,阿锋的尺子在纸边画虚线,大A偷偷给困到点头的我塞一颗薄荷糖。我们不说“坚持”,只说“再读十页”,十页又十页,终点就悄悄到了。
——李姣姣
我自己是个爱读书的人,床头总堆着翻卷了页脚的书。刚接手这个班时,我发现孩子们的课外读物只有课本,课间要么追逐打闹,要么坐在座位上发呆。第一次把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读给他们听,当读到小兔子说“我的爱像跨过小河,翻过山丘那么远”时,后排的小宇突然举手:“老师,我妈妈去城里打工,我的爱也有那么远吗?”那一刻,我更坚定了带他们阅读的决心——阅读不仅是认文字,更是让孩子找到情感的出口,看见自己的生活。
最初的引导并不容易。一年级孩子识字少,我就每天晨读时领他们读绘本,用夸张的语气模仿书中的小动物,把《蚯蚓的日记》里“我今天吃了一堆土”读得活灵活现,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,渐渐盼着每天的读书时间。到了二年级,我开始教他们做“图文笔记”,不会写的字就画下来:读《昆虫记》时,小欣在本子上画了一只顶着触角的蚂蚁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“蚂蚁搬饼干,像爸爸扛大米”;读《小英雄雨来》时,小杰画了一面小红旗,标注“雨来保护书,我也要保护我的书”。
随着年级升高,读书的深度也在增加。我们把教室后墙改成“班级阅读墙”,展示孩子们读书的过程和成果。有次读《草房子》,讨论“桑桑为什么要把棉衣脱给杜小康”,小轩站起来说:“因为朋友要互相帮,就像上次小雨没带文具,我把铅笔借她一样。”听到这话,我心里暖暖的——他们已经学会把书中的道理,放进自己的生活里。
——刘月红
那时,我刚接手年级组长。 “内卷”的风,早已从高中灌进了初中。课间十分钟静悄悄,孩子们埋首于试卷,眼镜片厚了,脊背也有些弯了。我一遍遍强调着成绩,内心却空落落的:教育,不该是这样压抑的。
一个周末,我在书店里遇见了它。翻开书页,一行字瞬间击中了我:“运动,是对大脑最有效的投资。”它用冰冷的科学数据,讲述着温暖的事实:奔跑时分泌的物质,能滋养记忆的土壤;跳跃带来的心跳,能冲刷焦虑的尘埃。我几乎是颤抖着读完的,一个念头破土而出:我或许,能找到另一条路。
改变,从我自己的班级悄然开始。那个周一的下午,本该是冗长的班会课。我合上教案,深吸一口气,对全班说:“走,我们去操场。”五十双眼睛写满了惊愕与怀疑。那个总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小宇,嘟囔着:“老师,我卷子还没改完……”
“卷子永远写不完,”我笑着晃了晃手里的书,“但阳光这么好,我们的大脑需要充充电。”
起初的跑步是散漫的,孩子们像被放出笼子却不知所措的小鸟。但两圈之后,气氛变了。脚步声变得整齐,有人开始喘着气说笑,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。我看到小宇脱掉了外套,跑在了最前面,风吹起了他的头发,那背影,竟有几分像奔跑的运动员。那一刻,他不再是那个被成绩压得抬不起头的学生,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少年。
——楼志莲
大学快毕业时,我常常很迷茫也很焦虑。每天醒来都在想,我要去往哪里?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?那时我看了《哈佛凌晨四点半》,现在回想觉得有些浅显甚至荒谬,但在当时,它让我第一次真的在凌晨四点半起床。天色还没亮,我骑着车,呼吸着潮湿的空气,一边踩踏板一边问自己:“我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?”那段时间的坚持,并没有让我找到答案,却让我意识到:阅读能在迷茫时推我一把,让我去行动。
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创业失败之后。店倒闭了,债压在身上,我每天都在极大的焦虑中度过,觉得生活像一个无底洞。每天一睁眼,脑子里只有三个字:还钱。白天,我努力强装镇定去面对一切;只有在黑夜里,我才能暂时卸下伪装。幸运的是,就在那时,我遇到了《小狗钱钱》。书里说“赚钱要么专注自己会的,要么为别人解决问题”。我盯着这句话,反复看了好几遍。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自己坚持多年的英语学习。于是,我开始接一些翻译的工作。虽然赚的钱并不多,远不足以填上债务的黑洞,但当我拿到第一笔翻译费时,我突然有一种久违的踏实感。那一瞬间,我很清楚:书正在带我走出低谷。
——倪梦梦
如今回望,我的书架已不仅仅是一个收藏书籍的地方,它更像一间精心装修过的心灵诊疗室,每一处笔迹都是一次疗愈的印记。那些书脊上斑驳的翻阅痕迹,内页里由蓝黑红三色笔交织出的“天网”,共同构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“地图”。它清晰地标注出我曾迷途的峡谷,也指引着我走向开阔地带的方向。阅读的意义,于我而言,早已超越了获取信息或技能。它是在每一个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刻,确信有一个安静而智慧的世界永远向我敞开;它是我在认识自我、接纳自我、重塑自我的漫长旅途中,最耐心、最诚恳的同行者。
最终我明白,真正改变我的,或许不是某一本书中的“黄金屋”,而是那本被我用笔尖“吻”过无数次的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是那本陪我度过深夜的《心智突围》。是阅读这个庄严的动作本身,为我辟出了一方可以自由呼吸的精神空间。在那里,我与智者对话,更与真实的自己相遇;我在书中寻找答案,最终在笔尖的沙沙声中,听到了自己内心最坚定、最有力的回响。
——孙理林
以前,我像许多人一样,将事业成功和物质积累视为人生首要目标。直到抑郁袭来,这套价值观彻底崩塌。在疗愈期间,我拿起了一直不敢触碰的《红楼梦》。当读到“好了歌”及其注解,特别是“陋室空堂,当年笏满床;衰草枯杨,曾为歌舞场”时,一种奇特的释然感油然而生。
贾府的盛极而衰,宝玉的最终出家,都向我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成败的智慧。这并不是鼓励消极避世,而是让我意识到: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,也要保持一份超然,不必将全部自我价值系于外在成就。
心理学中的接纳承诺疗法强调,价值观澄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红楼梦》以一种文学的方式,帮我解构了那些外界强加的“人生脚本”,让我被压抑的、内心真正的价值取向得以浮现。聆听这个内在声音,是走出抑郁的关键。
——芜江旅人
我再次打开《瓦尔登湖》,习惯性启动“速读”模式,却很快被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阻滞。书中那些建造木屋的细致描摹、湖畔生活的琐碎记录,在我过去的评判标准里,皆是可跳过的“无效信息”。这一次,我决定放下功利心,尝试最“拙”的方法:备好笔与本,迫使自己逐字逐句,边读边思,边记边想。当我迟迟疑疑地再次慢行于梭罗的字句湖畔时,奇迹悄然发生。那个原本扁平的文字世界,骤然变得立体可感,我仿佛能听见斧斤啄木的清脆回响,能触摸到瓦尔登湖面氤氲的晨雾与温暖的夕照。那些曾觉枯燥的数字与细节,此刻却熠熠生辉,映照出作者践行简朴理想的生命光芒。我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:“重读,非为停滞,乃为更深入地抵达。”这本沉静的“湖水”,悄然涤荡了我积郁心头的焦灼,让我初次尝到了深度思考带来的、难以言喻的甘甜与充盈。
——张家瑞
关于阅读,
如果大家还有自己的故事,
也欢迎留言
地址:金坛区清风路2号
http://tsg.jintan.gov.cn线上股票配资平台查询官网
发布于:北京市传金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